今年,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关于推进“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课后活动场地共享模式的建议》的提案。10月26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公开答复内容。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双减”相关政策要求,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海市教委会同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并不断完善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场地共享机制,为中小学生参加课后体育活动提供场地保障。
关于“在政府的统一支持下,适当延长学校开放时间”的建议,上海市教委答复,自2019年起,上海多个部门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导则》,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涉及的职责要求、任务分工及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努力推进“应开尽开”“能开尽开”。
二是不断细化明确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任务内容,要求各区指导学校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安排,科学合理确定开放时间、时长和入校规模并及时向社会告知。
三是要求学校针对工作日校内课后服务与场地开放在时间上存在叠加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延长双休日、寒暑假等时段开放时间。
政协委员提出,要“建立一定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这种‘共享模式’的顺利运行”。
上海市教委表示,近年来,为健全完善学生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体制机制保障,市教委会同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要求学校应按“愿留尽留”的原则并结合学生家长实际需求提供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等活动。鼓励学校积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等社会力量成为兴趣与社团的兼职指导教师,提升课后体育活动质量。
二是积极鼓励青少年学生参加课后体育运动训练,组织开展市级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体育课程配送、青少年体育社区配送等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掌握伴随终身的体育运动技能。
三是加强对学校开展课外服务的专业指导,建立市级素质教育资源平台,整合本市课外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准入评审、过程管理、反馈评价”于一体的运行管理机制,推动课后服务“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更好地满足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求。同时,组织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进校工作,提升学校高水平训练和课余活动的水平。
四是持续推进市民健康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驿站、市民运动球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宜老宜少、全面共享的社区健身空间。
上海市教委称,下一步,在促进学校每周平均开放时长不低于16小时的基础上,将会同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机制,结合“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切实提升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水平。
一是指导学校挖掘场地潜力,做好与学校周边社区居民沟通,实施“灯光工程”,增加夜间开放时长,为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指导学校加强资源统筹,完善与社会体育场地开放互促共进机制,引导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课和组织学生课后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鼓励向学生公益开放。
三是指导学校提升专业水平,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规范用好社会资源,拓展校园体育运动空间,通过与高水平专业体育机构合作等方式,积极、规范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断提升教育效果,服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